心脏临时起搏器安置术,对于大多数心脏内科的医生来说一定不会陌生,这是一项心脏介入医师的常规操作,基础操作,因此并不新鲜。放在平时,安置临时起搏器需要X线透视的指引下操作,X线就是心脏内科介入医师操作的眼睛。但是,在没有X线条件的隔离病房,为一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安置临时起搏器,一定是一个特殊的情况,这需要有医生娴熟的技术、冷静的思考、创新的方式和谨慎的操作。
近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前往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诊疗中心前线援助的魏家富副教授,就遇到了这样一例患者,在没有X线条件的隔离病房,一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心跳缓慢,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必须紧急安置临时起搏器挽救生命。紧迫关头,最终幸运的是患者,因为他遇上了一位勇于创新的医生,这位曾经在艰难困苦的非洲参与过援非工作的医生,再一次在困难面前用有限的条件创新地解决了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魏家富医师亲自讲述的这个幸运的故事吧。
说到安置临时起搏器,多数人都会想到这是一个介入手术,也就是需要在心导管手术室,在X射线下完成。新冠疫情期间的隔离病房,往往都没有心导管手术室或者手术条件,如果病人出现严重心动过缓危及生命,需要安置起搏器该怎么办呢?
成都市公共卫生中心应急一病房是新冠肺炎重症病房。疫情发生后,危重患者越来越多,为提高和增强救治能力,病房由华西医院医护团队全面接管,集中了最强的多学科医护团队,集中收治全成都市的所有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新冠肺炎患者危重症多数发生在老年人,尤其是合并基础疾病多的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更是增加新冠患者死亡率的重要原因。
3月3日这天晚上,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病房有一位84岁的老婆婆,有高血压,脑梗塞后遗症,帕金森病,尿毒症等多种合并症。虽然基础疾病较多,但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婆婆病情逐渐好转。然而病情的变化,往往是猝不及防的。当天晚上22时,余荷教授和值班医生游雅云常规夜查房,路过婆婆房间的时候发现监护仪显示心跳只有40次/分,并很快出现了心室颤动,心跳骤停,经及时抢救婆婆恢复了心跳,但心率仍慢,给了很多增加心跳的药物都没有反应,随时可能再发心跳骤停。获知患者出现心跳骤停的消息,呼吸科梁宗安主任、ICU的王波医师和我立马往医院赶,经过一路上紧急商议抢救措施,大家一致认为需要安置临时起搏器。但成都公卫中心没有心导管室,病人也不敢搬动,又是传染病患者,只能在床旁进行手术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扩散的风险,但这显然增加了安置临时起搏器的难度。怎么样在没有X射线的指引下完成救命的临时起搏器手术?虽然临时起搏器手术已经非常熟练,但那是在X射线导引下。而现在临时起搏器必须要做,这是能救患者的唯一出路。其实,从驻地出发赶往医院的同时,我脑海里就有了一个大概的手术思路,通过超声代替射线引导。我一边赶路,一边把手术过程在脑海里预演了一遍,同时征求了我科陈茂主任的意见,他完全同意,并提出最好使用漂浮电极。这一大胆创新的策略一制定,我立刻打电话给同样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诊疗中心心脏彩超的王慧,她也立即乘交通车赶到医院。同时我又通过电话联系很快就得到了科室和医院的大力支援,两台起搏器和多种起搏器电极也迅速向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诊疗中心运送。与此同时,我一到病房,就迅速换上第一层隔离衣,很快,起搏器等材料到了,我、王波还有王慧医师,带着安置起搏器所需的材料,穿戴好全套防护装备后,进入隔离病房,开始为患者进行床旁临时起搏器的安置手术。非常幸运,整个手术过程十分顺利,完全按照我们术前设计的既定策略进行。我术前最担心的在多层防护服隔离衣包裹下,可能会出现全身出汗,头发打湿,眼罩起雾等影响操作的事情,很幸运,这些都没有发生。最后测试起搏器,起搏参数良好,和平时在X射线导引下安置的起搏器效果完全一样。从隔离病房脱完防护服出来,我如释重负,大家伙看到手术一切顺利,都不禁开怀一笑,梁主任说了三个字“安全了”,这也是对我的肯定。在特殊的情况下,单纯超声引导完全可以替代射线完成临时起搏器安置手术,并通过这项创新的技术挽救患者生命。